一般说,一个千人队,再配属一定的独立骑兵与战车部队,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作战效力的曲,曲有军侯一人。若干个曲构成一部,部的长官为校尉。一般秦军由将军统领若干个校尉,但咸阳卫戍军作为秦帝国皇帝的直属部队,其校尉直辖于皇帝本人。这正和三号坑中未见统帅俑相对应。另外,五百主以上的军官就拥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其兵力大约是该军官所辖兵力的十分之一,也正和三号坑的情况相对应。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出阵法的概念与兵马俑所处的态势。为了战胜敌人,指挥官就必须按一定组织形式将战士统合起来,便于指挥和控制,以适应不同的战斗模式,这就是阵法。不过阵法其实是两个词,阵是某个状态下军队的组织形态,法是如何指挥阵变化的方法。阵法总体而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
兵马俑所处的态势则属于“陈兵”状态,类似咸阳卫戍军处于检阅状态而非临战状态。如果转入行军或接战状态,咸阳卫戍军的布局和组织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形而上学地从静态理解兵马俑所提供给我们的军阵信息配合“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记述来看,秦军步兵的核心打击手段是强弩掩护下,阵列步兵所发动的长铍冲锋。
这正与兵马俑一号坑的兵源构成和武器配备想对应。一号俑坑,由前锋、本阵、两翼和后卫构成。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
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也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这种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兵力布局“前轻后重”,以及“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理论,即列阵要紧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
当然兵马俑所处的是一种面对检阅时候的“陈兵”状态。如果临战,必然是前锋和本阵中的轻装战士,也就是秦军中的锐士前出散开,组成散兵群,袭扰敌人。重装战士变阵,减少纵深,扩大正面,以便发动长铍冲锋。至于方阵中的战车,考虑到其极少的数量,以及战国时代步兵的兴盛。其在方阵中应该更多起到指挥车和运输车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战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