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泸州还要热多久?终于有答案了

【分享】泸州还要热多久?终于有答案了

【焦点二】

预计高温红色预警将持续多久?

据陈涛介绍,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标准为:过去48小时,4个及以上省份的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最高气温达40℃及以上,且预计上述地区未来仍将持续。

“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分析,预计未来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地区,仍然会有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高温天气。”陈涛说,初步预计未来4到5天高温天气仍将满足红色预警的发布标准,中央气象台将持续跟踪天气实况和预报发展,及时进行滚动更新预报预警。

【焦点三】

为何那么热?是否成为常态?

陈丽娟说,夏季出现高温热浪事件,从气候态角度来讲是正常的。但今年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已经达到非常强的水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后期预测,今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有可能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事件。

陈丽娟分析,从影响气温最直观的因素——大气环流特征来看,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西伸,同时其南、北边界均外扩,范围非常大。“类似今年这样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出现频率可能较高。”陈丽娟说,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将成为一个常态。此外,今年高温天气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这种特征在未来可能也会越来越显著。

不仅是我国高温频发,入夏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

【焦点四】

还要热多久?

陈涛介绍,在未来一段时间,南方热带海洋上没有明显的热带系统影响我国,副热带高压仍将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是持续发展或者维持的状态。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8月13日至19日),江汉、江淮、江南及四川盆地等地大范围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四川东部、重庆、湖北、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湖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焦点五】

高温影响下旱情如何?

泸州启动IV级抗旱应急响应

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水利部11日发布旱情通报称,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967万亩,有83万人因旱供水受到影响。四川省防指研究决定于8月11日18时将7月15日启动的四级抗旱应急响应升级为三级抗旱应急响应。泸州已于8月13日10时启动IV级抗旱应急响应。

泸州启动IV级抗旱应急响应

↓↓↓

由于近期连续高温晴热少雨,各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8月13日,泸州市因旱影响供水人口6.25万人,因旱牲畜饮水困难515头,农作物受旱面积10.86万亩。

泸州市防汛救援办要求——

★各区县防汛救援指挥部、市防汛救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抗旱减灾各项工作。

★在科学预测预报预警方面,市水务、气象、水文、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密监测预测频次;及时发布旱情预警信息,适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打好抗旱减灾工作“提前量”;强化伏旱高发区和晴热高温区降雨、蓄水监测,逐条江河开展流域降雨和来水量预报,加强协同联动和信息互通,及时共享降雨、来水实况和预报、发电用水、灌区用水等信息。

★在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锚定“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用水需求,保障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目标,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增雨作业、应急调水、启用备用水源、延伸供水管网、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抗旱措施,坚决守住人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

★在统筹调度抗旱水源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流域区域统筹、开源节流并重、短期长期兼顾,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要深化运用流域联防联控和“大水调”机制,精准调度各类水工程,统筹落实“拦、分、蓄、滞”各项措施,结合目前控制性水库水电站发电流量较大时机,对灌区内屯蓄水库进行充蓄,实现水资源的最高利用效率;要加强水利工程和供水设施运行管护,做好农村人畜饮水和田间工程、渠系配套工程的修复和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焦点六】

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人工增雨?

最近高温持续发力,市民朋友们表示苦不堪言,对气象局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不人工降雨?

实施人工增雨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上升气流、三是足够的凝结核。目前全市天气晴朗、干燥、少云,不具备人影作业的条件。

目前,泸州市气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正严阵以待,时刻关注天气变化,一旦作业条件成熟,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工作。

预约挂号

点击下面关键词,了解更多健康资讯:

挂号方法 | 胃肠 镜检查 | 内分泌失调 | 止痛药不能乱吃

胆囊结石 | 毒蛇咬伤 | 蘑菇 中毒 | 中医药特色产品

审稿/马艳萍

编辑/ 梁龙杰

校对/蒲 凡

投稿邮箱:XNYDZYYXCB@126.COM

来源:泸州发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